青海大学图书馆

+收藏:http://qhdxtsg.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的简介

青海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重建于1971年,前身为青海工农学院图书馆,1988年更名为青海大学图书馆。1991年12月由香港邵氏影业公司董事长邵逸夫先生捐款200万港币,青海省政府拨款200万人民币兴建的新馆舍竣工,新馆舍主楼四层,面积6232平方米,其中主书库、辅助书库共4层,面积1200平方米,8个阅览室,面积1400平方米,阅览座位872个,还有300平方米的学术报告厅和250平方米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青海省对全省高校进行结构布局的调整,青海大学图书馆从1997年、2001年、2004年先后三次大的院校整合,目前,新的青海大学图书馆由三个分馆和两个科技信息所组成。即: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图书馆、青海大学医学院图书馆、青医附院图书馆、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图书馆、青海大学农科院科技信息所和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科技信息所。馆舍总面积为1.18万平方米,生均1.5平方米,阅览座位约2318个。其中校本部馆舍面积为7153平方米(图书馆面积6233平方米,科技馆新增阅览室920平方米),藏书面积为1200平方米。另外,还设有学术报告厅座位160个,校本部图书馆建筑古朴典雅,环境优美舒适。服务方式体现现代图书馆服务特征即:开放式、自动化、网络化,多功能的服务。成广大读者学习研究、开展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图书馆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秉承“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图书馆文化精神,在向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服务的同时履行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能。

目前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为115.28万册,其中校本部图书馆46万册、农牧学院图书馆8.5万册、财经学院图书馆25.9万册、医学院图书馆19.2万册、农科院信息所10.3万余册、牧科院信息所3.9万册、青医附院图书馆0.97万册。大部分文献为90年代前出版的,馆藏文献较陈旧。目前在校生约11482人,截止2007年7月按标准规定达到了生均100册的标准,生均年进量4册的标准。馆藏文献以农牧、医学方面的馆藏最为特色。

1995年确定为农业部定点查新单位,并在1998年授予青海省农林业科技查新咨询中心。1997年成立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文献检索一级站(现改名CNKI知识网络服务一级站).并且是青海唯一普通版、专家版和各专辑代理发行单位。 图书馆现有正式职工75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25人,占全馆职工的33%;中级职称25人,占全馆人数的3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6人,占全馆职工的48%;文检课教师12名,每年文献资源购置经费为50万元左右。校本部图书馆现由5个部(室)组成,办公室、流通部、科技信息部、采编部、技术部。

图书馆实行连续开馆,自由开放服务。阅览室平均每周开放94.50小时,自习室开放时间达到98小时,向读者提供全开架、全方位、多功能、高效率的服务。

随着信息载体无纸化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传统形式的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变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我馆以现有的馆藏文献为基础,以学校的重点学科为主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始终坚持立足地方,自觉适应,主动服务和服从于本省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办馆思路。目前,我馆已经实现文献管理自动化,采用大连博菲特公司的《文献管理集成系统6.0(增强版)》,该系统具有流通管理、采访、编目、典藏、公共咨询、阅览室管理等模块,均已在图书馆利用,运行情况良好。技术部在现有书目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ASP.NET技术研发了具有自主产权的一期公共书目查询系统WEB应用系统环境,可在互联网上应用。配合学校发展要求,在柴达木化工资源开发应用,黄河水电资源梯度开发、高寒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高寒农作物、有色金属资源开发等方面,提供文献保障,并以此逐步形成全省学科信息资源中心。

这几年来学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省部共建、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实现了博士点零的突破。07年将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秀评估,争取跻身国家“211工程”百所高校行列,建成一所西北一流,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大学。随着学校的发展,也给图书馆带来了发展机遇,无论从馆舍面积、阅览座位、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自动化建设、服务水平和质量、人员素质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借助学校的发展契机,图书馆也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立足于现代化图书馆建设目标,加强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教学及数字化建设、图书馆队伍建设等。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将我馆建设成具有青海大学特色的,在西部及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的现代化图书馆。